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

歷史軍事

我們從壹份檔案開始。
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九章 決戰不可避免

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

2025-2-12 17:41

  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後,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徐壽輝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對手並不是那個虛有其表的徐壽輝,而是他背後那巨大陰影——陳友諒。
  在這段時間裏,朱元璋做出的兩個決策使得他成為了最終的戰爭勝利者。第壹個決策是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天下人的註意,當其他農民起義領袖帝王思想膨脹、扯張虎皮做大旗、鍋裏沒幾兩米就敢開幾千人的飯時,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時間,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
  另壹個決策是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個人中間拿誰開刀。當時大家普遍認為張士誠比較弱,希望先對付他,並利用占據的江浙壹帶土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與陳友諒決戰。應該說這個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正確的,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的戰略眼光。
  在實際決策中,不受他人、特別是多數人的意見的影響是很困難的,當許多人眾口壹詞時,很多人都會從大流,甚至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訴了人們,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數人壹邊的。
  朱元璋對他的謀士們說,妳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妳們沒有看到問題的關鍵: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誌驕;器小無遠見,誌驕好生事。如果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會救他;而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壹定會動員全國兵力來救,我就要兩線作戰,到時就很難說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見識,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大戰的序幕】
  無論怎麽躲避,決戰這壹天終究會到來,這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共識。
  至正十九年(1359),陳友諒已經完全控制了天完國,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訓練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高,更要命的是,他的長處正是朱元璋的短處——水軍。
  陳友諒占據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說,他占據了長江上遊,而朱元璋占據的應天是下遊,必須要仰首而戰,由於他們正好在壹條水路上,水戰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戰爭方式。朱元璋壹再避免決戰的原因也就在於此。
  雖然朱元璋不懂物理,但他也知道拿漁船去和戰船決戰於水上,無異於自殺。
  恰在此時,壹件事情的發生使決戰提前爆發了。這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
  至正十九年十壹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陳友諒大為吃驚,準備安排部隊奪回,但事情泄漏,朱元璋有了準備,命令徐達與常遇春采用伏擊方式作戰,常遇春與徐達在九華山下設伏,打敗了陳友諒的軍隊,並俘獲了三千人。
  此時,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對徐達說,我要殺掉這三千人,徐達堅決不同意,並表示要上報朱元璋,但他沒有想到常遇春膽子大到驚人的程度,竟敢不經過請示,連夜將三千人全部活埋了!
  常遇春殺降是有目的的,他留下了幾個人沒有活埋,讓他們回去給陳友諒帶去了壹句話。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敗了妳!
  麻煩大了。
  【陳友諒的憤怒】
  陳友諒真的憤怒了,自他從軍以來,沒有人敢再欺負他,在他面前總是畏畏縮縮的,常遇春何許人也,居然敢向自己挑釁!
  他終於動手了,這次不再是小打小鬧了,而是打到應天,把朱元璋趕回去種田!
  當然這是朱元璋所不願意看到的。
  這次常遇春是真的把狼招來了。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率領他全中國最強大的艦隊向應天進發,他的戰船名字十分威風,在此要詳細說說,分別是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等,就差取名為驚破天了。
  船名威風,那麽戰船呢?應該說戰船也很厲害,這些戰船大都有三層樓高,各種火炮齊備,用這樣的船來與朱元璋的漁船打仗是不用攻擊的,只要用撞就可以了。
  陳友諒在攻擊前通知了張士誠,讓他夾攻朱元璋,然後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命令他的無敵艦隊向應天出發。
  陳友諒指揮作戰有個很大的特點,這個人似乎從來不去仔細研究作戰計劃,而是率意而為,打到哪兒算哪兒,這個特點也壹直讓他為軍事專家所詬,但客觀看來,這正是他的作戰特點,也是他的指揮藝術的精華之處。
  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攻擊什麽地方,敵人能知道嗎?碰到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誰能頂得住?朱元璋就吃了他的虧。
  當朱元璋得知陳友諒率領大軍攻擊時,陳友諒的艦隊已經攻占了軍事要地采石,速度之快,讓朱元璋咋舌。而應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現在就孤零零地屹立在陳友諒的十萬大軍面前。由於沒有想到陳的漢軍攻擊如此迅速,城內只有三千士兵,由花雲任統帥。
  陳友諒在攻擊太平的戰役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艦隊的可怕實力。他並沒有讓士兵去攻城,只是讓士兵將船只開到太平城靠江的城墻邊,用短梯從容地爬上了城頭,壹舉殲滅了三千守軍。
  當陳友諒的漢軍從城墻爬下來時,很多守軍還沒反應過來,呆呆地看著漢軍。他們無論如何想不通,這麽高的城墻,還有長江天險,難道這些人是飛過來的?!
  太平被攻破了,應天就像壹個赤裸的孩子,暴露在陳友諒的利劍下。陳友諒已經殺了徐壽輝,成為了皇帝,現在他的目標只有朱元璋,僅有壹萬水軍、看似不堪壹擊的朱元璋。
  天下已經在我手裏!
  看來上天要拋棄朱元璋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沒有贏的希望,每次當他到玄武湖看到那些破爛的漁船時,總有想壹把火把這些垃圾燒掉的沖動。
  但事情總是有轉機的,就在陳友諒大軍南下之前不久,上天送了壹份大禮給朱元璋。這份大禮是壹個人。
  【天文學很重要】
  至正二十年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下了處州。胡大海是壹個愛惜人才的將領,他聽說附近有幾個隱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請。
  所謂隱士,是指神龍見首不見尾,別人已經吃完午飯,他還在洗臉的那種人,未必真有本事,但不管如何,多拉壹個人下水總是好的。
  這幾位隱士的名字分別是葉琛、章溢、劉基。
  前兩個人接到邀請,立刻就來了,可是最後的這個劉基是怎麽請都不來。
  胡大海覺得此人架子太大,不想再去請了,可有人對他說,葉琛和章溢請不請無所謂,這個劉基壹定要請,因為這個人懂天文。
  今天的人們對天文學的興趣有限,可在當時,這可是壹項了不起的本事,不是什麽人都能學的,屬於帝王之學的壹種。地上的君主們覺得遼闊的土地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虛榮,便把自己的命運和天上的星星聯系在壹起,出生的時候是天星下凡(壹般要刮風下雨),即位時候是紫微星閃耀,被人奪位是異星奪宮,死的時候的是流星落地。
  總而言之,都和星星有關,懂這門學問的何止是人才,簡直是奇才。
  於是胡大海就上報朱元璋,朱元璋甚是感興趣,便派了壹個叫孫炎的人來召劉基。但劉基就是不給面子,逼急了就回贈了壹把寶劍給孫炎,這是壹個不友好的舉動,而孫炎眼見使命不能完成,也急了,撕下了溫情的面具,對劉基說了壹句意味深長的話:妳這把劍應該獻給天子,天子用劍專門斬殺那些不聽話的人(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
  劉基明白了,這個眼前虧吃不得,乖乖地去朱元璋的手下幹活。但當時的朱元璋對他的真實能力並不了解,把他看成算命先生之類的角色。
  金子總會發光的。
  【決斷】
  當太平失守的消息傳到應天後,朱元璋召集他的謀士們商量對策,在會議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大部分(註意這個詞)主張逃跑,另外壹部分主張退守紫金山,但這兩部分人在壹個問題上是壹致的,那就是放棄應天。
  這些平日自吹神機妙算的謀士在此時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除了痛罵常遇春外,他們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噓漢軍的強大,議論太平如何失守、自己的軍隊如何差等。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絕不能戰,戰則必亡。
  朱元璋失望地看著這些人。他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打好了包裹,給老婆孩子準備了逃跑的車輛,隨時準備投靠新的老板,然後在他摔跤倒地的時候再踩上壹腳。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從來都是這些人的特長。
  此時,他看到了臉色陰晴不定的劉基,似乎有話要說,他開口問道:“劉基,妳有話說?說吧。”
  劉基的那些同僚們停止了議論,看著劉基。自從這個人到了朱元璋手下擔任謀士後,沈默寡言,也沒有出過什麽主意,大家不怎麽瞧得起他,只是因為此人脾氣很好,從不發火,人緣倒還不差。
  劉基站了起來,長時間的等待和傾聽已經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壹個好好先生,而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劉伯溫!
  他用輕蔑的眼光俯視著這些平日自視甚高的所謂才子們,用壹種幾乎歇斯底裏的語氣大聲說道:
  “那些說要投降和逃跑的人應該立刻殺掉!妳們就這麽膽怯嗎?!現在敵人雖然強大,但卻驕橫,只要我們誘敵深入,使用伏兵攻擊,打敗陳友諒是很容易的!壹味只想著逃跑的人,難道也有臉自稱為臣嗎?!”
  他訓斥了那些懦弱的人,並詳細分析了局勢,告訴所有的人,陳友諒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周圍的人被他驚呆了,楞楞地看著他。
  “如果我們失去了應天,還能去哪裏呢?我雖力薄,也能拼命!要走妳們走,我決不走!”
  “我哪裏也不去,誓與應天共存亡!”
  他的聲音如同狂風暴雨,掃蕩著大殿的每壹個角落。
  朱元璋很感慨,看著這麽多的所謂從龍之臣只為自己打算,而這個剛剛到自己手下幹活的人卻能以自己的勇氣說出與城共存亡這樣的話。他不是沒有畏懼感,他很明白,如果陳友諒攻下了應天,自己多年奮鬥的心血會毀於壹旦,他也會像徐壽輝壹樣成為陳友諒皇位的墊腳石,不可能做和尚,不可能做農民,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他當然想壹戰殲滅陳友諒,讓這個討厭的人從世界上消失,可是陳友諒太強大了,強大到似乎無法戰勝,那龐大的戰船就像可怕的怪獸,會將他和他那弱小的水軍吞沒。
  那就躲躲吧,可是又能躲到哪裏去呢?滁州?濠州?像狗壹樣被人追來追去,最後又像狗壹樣被人殺死?
  劉基的話給了他勇氣,壹個弱不禁風的書生尚有如此決心,我又畏懼什麽!我本壹無所有,經過多少的艱難險阻才走到今天,難道就不能放手壹搏嗎!
  他站了起來,用威嚴的目光掃視著每壹個人,斬釘截鐵地吐出了四個字:此地決戰!
  在確定了戰略方向後,他召集謀士談論如何對敵。大凡這個時候,狗頭軍師們會提出壹大堆建議,好的壞的都有,就看拿主意的人識不識貨。這是個壹本萬利的工作,如果建議對了,而且被使用了,自己就會成為大功臣,如果沒有被使用,事後也可以證明自己有先見之明,如果出的是壞主意,那也沒關系,老婆不好找,老板還是好找的,換壹個就是了。
  有謀士說,應該先攻下太平,然後以太平為屏障與陳友諒決戰。
  又有謀士說,應趁陳友諒立足未穩,馬上出擊與他決戰,擊敵半渡,可收全功。我們客觀地來看,這兩種主意似乎都不錯,提出謀略的人也是很有見識的,但真的行得通嗎?
  朱元璋再度表現出了他的軍事天才,這種天分將在今後的軍事生涯中不斷地幫助他。
  他分析道,先攻太平是不行的,因為太平城堅固,不能保證壹定能攻下來,即使攻下來後,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守住,陳友諒就會壹鼓作氣攻克太平繼而攻擊應天,而那時主力部隊已經極為疲勞,根本守不住應天。主動出擊決戰也是不可取的,因為舍棄堅城不守,貿然出擊,壹旦未能與敵軍進行決戰或是戰敗,整個戰局就會陷入被動。
  最後,他說出了自己的見解,用手指向了應天城外的龍灣:
  “就在這裏。”
  【計劃與陰謀】
  朱元璋的計劃是這樣的,考慮到自己的水軍不如陳友諒,他決定把陳友諒誘上岸來,引他進入預定地點,設伏打他。他分析了陳友諒水軍的進攻方向,認為陳友諒的水軍壹定會經過長江,進入秦淮河並直抵南京城墻之下,在這條水路上,戰船唯壹的阻礙是長江到南京西城墻的三岔江上的壹座木制橋,這座橋的名字叫江東橋。
  如果陳友諒走這條路,朱元璋的軍隊將直接面對漢軍的可怕艦隊,所以不能讓陳友諒走這條路。
  朱元璋為陳友諒的漢軍選定的墓地是龍灣。龍灣有壹大片的開闊地,漢軍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軍隊能利用當地的石灰山做屏蔽,隨時可以在後面突襲漢軍。這裏是最好的伏擊地點。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級將領們,這些人和他壹起從濠州打到應天,個個身經百戰,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們。在這些將領面前,朱元璋壹掃之前的猶豫和躊躇,帶著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計劃。
  首先,他指示駐守城正北方的邵榮放棄陣地,因為他鎮守的正是那個關鍵的地方——龍灣。
  其次,他命令楊靖、趙德勝、常遇春、徐達帶領部隊埋伏在龍灣和南城,壹旦漢軍進入伏擊圈就進行攻擊。
  最後,他本人帶著預備隊駐紮在西北面的獅子山,作為最後的決戰力量。
  “此次攻擊,我為總指揮,當我揮舞紅色旗幟時,即代表敵軍已經到達,當我揮舞黃色旗幟時,妳們就要全力進攻,決戰只在此時!”
  然而徐達提出了疑問:如果陳友諒軍不攻占龍灣,而直接從秦淮河攻擊應天,這個計劃是無法執行的。
  是的,說得有道理,陳友諒帶領的是水軍,必定會走水路,他又憑什麽放棄自己的優勢去和朱元璋打陸地戰呢?
  朱元璋的臉上浮現出了壹絲狡黠的微笑,他指著將領中的壹個人說道:“這就要靠妳了。”
  這個人叫康茂才。
  這是壹個戰略意義上的陰謀。康茂才原先是陳友諒手下大將,後來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與陳友諒有著秘密接觸,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壹個雙面間諜,是朱元璋埋在陳友諒身邊的壹顆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給陳友諒,說他將倒戈,建議陳友諒采取水路進攻,他將會在江東橋與陳友諒會合,並將這座唯壹阻擋水軍前進的橋梁挪開,讓陳友諒的水軍經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墻之下。陳友諒大喜過望,並表示壹定會在勝利後重賞康茂才。在得到陳友諒的回音後,朱元璋命令李善長連夜重造了壹座石橋。
  這座石橋將給予陳友諒最為沈重的精神打擊。
  朱元璋宣布了他的全部作戰計劃,以堅定的目光看著他的將領們:“我們自濠州出發以來,經歷了無數困苦,打敗了無數敵人,才取得今天的壹方土地,雖然陳友諒比我們強大,但只要我們敢於迎戰,勝利壹定屬於我們!”
  【“我相信我是對的。”】
  朱元璋是壹個了不起的人。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妳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壹把能打開那扇門。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妳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妳,讓妳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
  妳只有壹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妳將失去壹切。
  〖在戰役實施中,只有壹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即是天才。
  ——拿破侖〗
  朱元璋在那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在無數的建議中,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
  他的成功不是僥幸的,他當之無愧。
  他正等待著陳友諒的到來。
  陳友諒此時正沈浸在巨大的喜悅中。他已經成為了皇帝,現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面前低著頭,聆聽他的訓示,他的艦隊已經兵臨城下,應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將永遠在世界上消失,這片大地上的百姓將在他的管理下,成為他的臣民。
  我不是漁民的後代,從來都不是!
  好消息壹個接著壹個,安插在朱元璋軍中的康茂才已經成為我的內線,他將在明天為我打開通往應天的道路,我的艦隊將壹往無前,征服這個富庶的地方,然後就是張士誠,他不過是個軟弱的家夥,絕不會是我的對手,我將是最後的勝利者!
  【龍灣的圈套】
  至正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徐壽輝被殺後的第七天,陳友諒率領他的艦隊沿秦淮河壹路進攻,到達了江東橋。陳友諒難掩激動的心情,親自登岸,在夜色中輕聲叫出了聯絡的暗號:
  老康!
  無人應答。
  第二聲:
  老康!
  仍舊無人回答。
  陳友諒借著皎潔的月光仔細觀察了江東橋,他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康茂才所說的木橋,而是石橋!
  陳友諒感覺血液凝固了,他喊出了之前無數人喊過、之後還會有無數人喊的名言:
  中計!
  按照他的估計,此時應該是“火把叢生,殺聲遍地,伏兵殺出”,可是在他驚慌壹陣後,卻發現什麽也沒有發生。這是怎麽回事?壹向精明的陳友諒現在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康茂才莫非是有事來不了了?
  無論如何,這裏很危險,不能久留。
  正在此時,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弟弟陳友仁已經統率壹萬人馬在新河口之北的龍灣登陸,並擊敗了駐守在那裏的軍隊,正等待大軍的到來。
  那就去龍灣登陸吧。
  陳友諒命令船隊加快速度,於當日下午到達了龍灣,之後他組織士兵上岸,壹切都很順利,但他不知道的是,壹雙眼睛正在不遠處的獅子山上看著他。
  那是朱元璋的眼睛。
  他的預料沒有錯,陳友諒果然放棄了在江東橋進攻的企圖,他是壹個疑心重的人,必然選擇穩妥的進攻方法。
  在確定所有的士兵都進入了伏擊圈後,朱元璋搖動了紅旗。
  此時,隱藏在石灰山後、應天南城、大勝關的五路軍隊從不同的地方出現,但他們並沒有搖旗吶喊,而是靜靜地看著漢軍,因為他們沒有接到進攻的命令。
  漢軍的士兵們終於發現自己掉進了壹個大大的麻袋裏,敵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見他們盔甲上的反光,而這些敵人卻紋絲不動,正用壹種奇怪的眼神看著他們,那種眼神好似家鄉過年時屠戶看著圈裏的豬羊。
  戰場上出現了可怕的寧靜。
  比死亡更可怕的寧靜。
  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壹幕。
  他們並沒有在這種可怕的沈默中等待多久,獅子山上的朱元璋揮動了黃旗。
  五路軍隊在徐達、常遇春、馮勝的率領下對漢軍展開了輪番沖擊,騎兵來往縱橫,所向披靡!早已經驚慌失措的漢軍無法抵抗,他們紛紛奔向自己的船只,然而此時正是退潮之時,船只擱淺,大多數漢軍只能跳入長江逃生。陳友諒擠進能夠開動的小船上逃命,壹路逃到九江,勝利的夢想就此破滅。
  此戰漢軍在戰場上留下了兩萬具屍體、七千名俘虜,而朱元璋的軍隊幾乎沒有受到什麽損失,還俘獲了壹百艘大船和數百條小船,朱元璋借助這些船只為即將到來的最後決戰做好了準備。
  陳友諒打了敗仗,逃回了江西,而張士誠正如朱元璋所說的那樣“器小”,眼睜睜地看著陳友諒被痛打壹頓,只派了幾千兵馬在江浙與朱元璋接壤壹帶武裝遊行了壹番,就打道回府了。這個人確實如陳友諒所說,刀架在脖子上才會著急。
  【不速之客】
  龍灣之戰勝利後的壹天,紫金山上的禪寺迎來了壹位香客。當時的應天雖然已經為朱元璋所管轄,但治安情況仍然不好,所以寺中僧眾壹到晚上就會緊閉寺門。這天黃昏時分,這個香客走進了寺廟的大門,口稱天晚無法趕路,希望留宿壹夜,看門的小僧看此人相貌不俗(很醜)且十分兇惡,竟然不敢阻攔,讓他進了內寺。
  禪寺的住持聞聽此事,慌忙出來看。當他初見此人,也不禁吃了壹驚,但他畢竟是見慣大場面的人,細看之下頓覺此人身上自有壹股豪邁之氣,且帶壹把寶劍在身,他暗自揣測這人極有可能是出外打劫的強盜,像這種人壹定不能得罪,如果激怒了他,壹把火燒了禪寺,自己和老婆孩子怎麽辦,於是做主留他壹晚。
  應天的鎮守者朱元璋已經開始微服私訪了,這也成為他之後幾十年的習慣,這天他到紫金山下,看見了禪寺,回憶起自己當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壹遊。
  這天夜裏,住持左思右想睡不著,他怕那個強盜嫌疑極重的人晚上會出來搞事,可這話也不能直說,他思慮良久,終於想出了個好主意。他決定邀請這個人去大殿講禪。
  所謂講禪和魏晉時期的清談差不多,壹群人吃飽了飯,坐在壹起吹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稅。
  朱元璋深更半夜被吵醒,得知居然是讓他去講禪,哭笑不得。他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明白住持的意思。住的是人家的地方,禮貌起見,他隨住持來到了大殿。
  此時,空曠的大殿裏,只有他們兩個人,分東西坐定後,住持開始打量朱元璋。
  作為壹名優秀的農民軍領袖,衣著必定是樸素的,面相必定是兇惡的,看上去比較土,也是肯定的。
  做強盜做到這個地步,連件好點的衣服都沒有,說他是強盜都擡舉他了,頂多是個鄉巴佬。
  但既然是講禪,還是要說點什麽的,於是住持開口了:
  “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
  “敢煩禪師下問,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業?”
  “目下無業,唯四處遊俠而已。”
  住持認定,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他準備教訓壹下這個鄉巴佬:
  “我觀施主面相,似有殺氣,目下天下大亂,望施主早擇良業,安分守己,閑來無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動聲色:
  “不知何謂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兩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請賜教。”
  “先祖有雲: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人生無非虛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著眼前這個面露輕蔑之色的和尚,沈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聲在空曠的大殿裏回蕩,久久不去。
  住持大驚失色,朱元璋站起身來,緩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間寶劍,將劍架在他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飾不住,驚慌失措,顫聲說道:
  “妳想幹什麽?如要錢財,可以給妳。”
  朱元璋:
  “禪師心境如此了得,為何也會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亂,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馬亂,只由隔岸觀火!如天下太平,誰願遊俠?如爾等人,飽食終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談心境,茍且偷生,可恥!”
  然後,他歸劍回鞘,朝自己的禪房走去。
  住持終於發現,這是個深不可測的人。
  於是,他對著朱元璋的背影大聲喊道:
  “貧僧有眼不識泰山,敢問施主高姓大名?!”
  背影沒有停留,越走越遠。
  住持歸房壹夜未眠,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決定第二天要問個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來到朱元璋的禪房,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墻壁上,卻留著用朱砂寫就的幾行大字: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